高清片源下载链接

[夸克网盘]:https://pan.quark.cn/s/c597f752756d【4K高清资源】

[传记电影]《卡布里尼》(2024)高清片源下载【迅雷+夸克+百度网盘资源4K/1080P】-319影社

【特别提醒:打开手机夸克app扫码即可获取高清片源,完整观看和下载请转存,不然只能试看2分钟】

其他资源链接:

[传记电影]《卡布里尼》(2024)高清片源下载【迅雷+夸克+百度网盘资源4K/1080P】-319影社

基本信息

  • 上映时间:2024 年 3 月 8 日(美国)
  • 导演:亚历杭德罗・戈麦斯・蒙特维尔德(Alejandro Gómez Monteverde)
  • 编剧:亚历杭德罗・戈麦斯・蒙特维尔德、罗德・巴尔(Rod Barr)
  • 主演
    • 克里斯蒂安娜・德朗娜(Cristiana Dell'Anna)饰 弗朗西斯卡・卡布里尼(Francesca Cabrini)
    • 约翰・利思戈(John Lithgow)饰 古尔德市长(Mayor Gould)
    • 大卫・摩斯(David Morse)饰 科里根大主教(Archbishop Corrigan)
    • 吉安卡罗・吉安尼尼(Giancarlo Giannini)饰 利奥十三世教皇(Pope Leo XIII)
  • 类型:传记
  • 片长:145 分钟
  • 制片国家 / 地区:美国
  • 语言:英语
  • 外文名称Cabrini
  • 豆瓣评分:7.3

核心剧情

影片改编自意大利修女弗朗西斯卡・卡布里尼(克里斯蒂安娜・德朗娜 饰)的真实生平,聚焦 19 世纪末她远渡重洋前往美国,为移民群体争取权益的奋斗历程。1889 年,卡布里尼带着建立孤儿院和学校的使命抵达纽约,却震惊于当地意大利移民面临的残酷现实:政府的压迫、教会的漠视与社会的普遍偏见,让弱势群体挣扎在生存边缘。

面对纽约大主教科里根(大卫・摩斯 饰)“不要西渡美洲” 的警告,卡布里尼毅然在曼哈顿下东区创办了第一所移民学校。她不仅要与官僚体制周旋 —— 古尔德市长(约翰・利思戈 饰)以 “卫生问题” 为由查封校舍,还要对抗教会内部的保守势力 —— 修会质疑她 “越权干预世俗事务”。当一场致命瘟疫席卷移民社区时,卡布里尼不顾感染风险亲自护理病人,甚至典当自己的修女戒指换取药品,最终用行动赢得了民众信任。

影片着重刻画她与利奥十三世教皇(吉安卡罗・吉安尼尼 饰)的关键会面:当教皇问及 “为何不向东前往中国传教” 时,她反问 “难道美洲的苦难就不值得被看见吗”,最终说服教会支持她的事业。至 1917 年去世前,卡布里尼已在美国、南美洲建立了 67 所机构,成为首位被封为圣徒的美国公民,其创立的 “卡布里尼修女会” 至今仍在全球帮助弱势群体。

影片特色

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:剧组复刻了 19 世纪纽约移民聚居的 “小意大利” 街区,从廉租公寓的逼仄楼梯到血汗工厂的嘈杂车间,均参考历史照片与文献。卡布里尼在埃利斯岛移民局目睹的 “身体检查流水线” 场景,通过手持摄影与环境音效,重现了移民初抵美国时的惶恐。

宗教与世俗的冲突叙事:剧本巧妙设置双线对抗:卡布里尼一方面与教会高层就 “修女的社会角色” 展开神学辩论,另一方面与世俗权力争夺教育权。当她在市政厅用意大利语背诵《独立宣言》时,语言障碍与理念坚持形成强烈戏剧张力。

女性觉醒的时代注脚:作为 19 世纪少有的女性领导者,卡布里尼的奋斗被赋予性别视角:她拒绝传统修女的沉默形象,主动与男性官员谈判、在报纸发表文章,甚至挑战 “女性不得在公共场合演讲” 的习俗。这些情节与 19 世纪末美国女性选举权运动形成隐性呼应。

观看建议

  • 历史背景补充:提前了解 19 世纪意大利向美国的移民潮(1880-1920 年约 400 万意大利人移民美国),以及当时美国社会对南欧移民的歧视政策(如 1924 年《移民法案》的配额限制),能更深理解卡布里尼工作的时代意义。
  • 符号系统解析:注意影片中反复出现的 “桥梁” 意象:卡布里尼初抵美国时跨越的布鲁克林大桥、她筹资修建的移民社区便民桥、以及临终前幻觉中连接天地的光桥,共同隐喻 “沟通隔阂与希望联结” 的主题。
  • 导演风格对照:亚历杭德罗・戈麦斯・蒙特维尔德延续《我要见教皇》的宗教题材叙事,但本片更侧重社会关怀。对比两部作品中 “信仰与行动” 的关系刻画 —— 前者侧重个人朝圣,后者强调集体救赎,可见其创作视角的拓展。

同类型同主题相似电影推荐

1. 《特蕾莎修女》(1997)

相似点:以宗教女性为主角的传记片,卡布里尼的移民救助与特蕾莎的加尔各答扶贫,都展现信仰驱动的社会行动,共享 “用个体微光对抗系统性苦难” 的叙事逻辑。

2. 《弗里达》(2002)

相似点:女性艺术家 / 活动家的抗争史,卡布里尼的制度挑战与弗里达的身体政治,均通过个人经历折射时代困境。不同的是前者侧重宗教实践,后者偏向艺术表达。

3. 《为黛西小姐开车》(1989)

相似点:跨越种族 / 阶级的人性联结,卡布里尼与移民的关系和本片的主仆情谊,都以日常互动展现平等理念。其 “以小见大” 的叙事手法存在创作同源性。

4. 《塞尔玛》(2014)

相似点:社会运动中的领导力刻画,卡布里尼的社区组织与马丁・路德・金的民权抗争,均强调非暴力行动的力量。不同的是前者聚焦移民权益,后者侧重种族平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