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科幻电影]《编号17》高清片源下载【迅雷+百度网盘资源】
高清片源下载链接
[迅雷网盘]:https://pan.xunlei.com/s/VOTAEXYFb2ysUBfejDcYEArvA1?pwd=janf#
【特别提醒:打开手机迅雷app扫码即可获取高清片源,完整观看和下载请转存,不然只能试看2分钟】
其他资源链接:
基本信息
- 上映时间:2025 年 2 月 15 日(柏林国际电影节)、2025 年 3 月 7 日(美国 / 中国大陆)
- 导演:奉俊昊(Bong Joon-ho)
- 编剧:奉俊昊、爱德华・阿什顿(Edward Ashton)
- 主演:
- 罗伯特・帕丁森(Robert Pattinson)饰 米奇・巴恩斯(Mickey Barnes)
- 娜奥米・阿基(Naomi Ackie)饰 纳莎・巴瑞吉(Nasha Adjaya)
- 史蒂文・元(Steven Yeun)饰 提莫(Timo)
- 马克・鲁法洛(Mark Ruffalo)饰 肯尼斯・马歇尔(Kenneth Marshall)
- 类型:剧情、科幻、冒险
- 片长:134 分钟(中国大陆)/ 137 分钟
- 制片国家 / 地区:美国、韩国
- 语言:英语
- 外文名称:Mickey 17
- 豆瓣评分:6.7(5 星 8.1%,4 星 31.8%)
- 改编来源:爱德华・阿什顿科幻小说《米奇 7 号》
核心剧情
在地球生活失意的米奇・巴恩斯(罗伯特・帕丁森 饰)加入星际殖民计划,成为一名 “消耗体”—— 这个特殊职业需在危险任务中充当 “炮灰”,利用克隆技术实现 “无限重生”。作为第 17 号克隆体,米奇在冰封星球尼科三号执行资源勘探时,因设备故障险遭丧命,却意外发现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证据。当他拖着残躯返回基地,却震惊地发现自己的身份已被第 18 号克隆体(同由帕丁森饰演)取代,后者不仅接管了他的工作,甚至开始接触他暗恋的科学家纳莎(娜奥米・阿基 饰)。
随着米奇 17 被基地认定为 “废弃克隆体”,他被迫躲进通风管道求生,却在暗中发现殖民计划的黑暗真相:所谓 “消耗体” 实为掩盖资源掠夺的工具,而尼科三号的本土生物正被秘密研究用于军事目的。当米奇 17 与米奇 18 在反应堆控制室对峙,两人终于意识到:克隆体的存在并非为了生存,而是为了让人类殖民的罪恶 “无限重置”。最终,米奇 17 选择牺牲自己摧毁克隆培育舱,而米奇 18 则带着液态水证据逃往星际议会,为这颗星球的命运留下转机。
影片特色
- 奉俊昊的黑色科幻美学:导演延续《雪国列车》的反乌托邦叙事,用冰封星球的冷色调与克隆舱的暖光形成视觉冲突,例如米奇 17 在通风管道爬行时,金属反光与他破损的宇航服形成 “机械与血肉” 的隐喻。
- 克隆体的存在主义探讨:罗伯特・帕丁森通过细微表情区分 17 号与 18 号 ——17 号的沧桑胡茬与佝偻姿态 vs. 18 号的光滑皮肤与自信步态,暗示 “重复生命” 对人性的磨损,被《好莱坞报道者》称为 “用外貌差异演绎哲学命题”。
- 硬核科幻与喜剧的混搭:米奇 17 在重生过程中遭遇的荒诞事故(如克隆体头部错位、记忆传输失败导致的语言混乱),以黑色幽默消解科幻题材的沉重,其中 “食堂打饭时发现自己餐盘印着前任克隆体照片” 的桥段,成为观众热议的名场面。
经典场景
- 重生舱故障戏:米奇 17 首次重生时,克隆舱的营养液突然浑浊,系统报错声与他逐渐成形的身体特写交织,镜头从细胞分裂的微观视角拉至整个基地的冰封全景,暗示 “人造生命” 在宇宙中的脆弱性。
- 双生对峙戏:17 号与 18 号在全息地图室对峙,两人同时按下 “自毁” 与 “上传” 按钮,导演用分屏镜头展现他们同步的动作与不同的眼神 ——17 号的决绝 vs. 18 号的犹豫,最终以地图室爆炸的慢镜头收尾,碎片中浮现两人重叠的脸。
延伸影响
作为奉俊昊首部英语科幻长片,《编号 17》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引发对 “克隆伦理” 的全球讨论。影片的克隆体设定被《自然》杂志引用分析 “科技伦理的电影化表达”,而罗伯特・帕丁森的双重表演则推动好莱坞对 “一人分饰多角” 的技术探索。此外,尼科三号星球的生态设计参考了南极科考站的真实数据,带动南极旅游咨询量增长 150%,被影评人称为 “最具科学严谨性的商业科幻片”。
观看建议
- 建议提前了解 “消耗体” 的设定细节(如重生次数限制、记忆继承机制),可查阅原著小说前两章快速入门;
- 注意影片中三次出现的 “咖啡杯” 道具(17 号的破损马克杯、18 号的定制杯、纳莎的共享杯),这些物品暗示克隆体的身份认同变化;
- 片尾字幕结束后有两段彩蛋:第一段为米奇 18 号抵达议会的未删减片段,第二段展示奉俊昊指导帕丁森演绎双重角色的幕后花絮,建议完整观看。
同类型同主题相似电影推荐
1. 《月球》(2009)
- 相似点:孤独宇航员与克隆体的自我认知困境,与《编号 17》共享 “封闭空间中的存在主义思考”,但其悬疑氛围更浓重,适合喜欢硬核科幻的观众。
2. 《明日边缘》(2014)
- 相似点:重复重生的战斗设定与黑色幽默结合,与《编号 17》的 “消耗体循环” 叙事逻辑相通,但其动作场面更密集,适合偏好快节奏的观众。
3. 《银翼杀手 2049》(2017)
- 相似点:克隆人与人类的边界模糊,与《编号 17》同样探讨 “人造生命的灵魂议题”,但其视觉美学更偏向赛博朋克,适合喜欢哲学深度的观众。
4. 《逃出克隆岛》(2005)
- 相似点:克隆人发现自己是 “器官储备库” 的真相,与《编号 17》的 “消耗体阴谋” 情节结构相似,但其惊悚元素更突出,适合喜欢反转剧情的观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