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清片源下载链接

[夸克网盘]:https://pan.quark.cn/s/b0cbab23cf27【1080P高清收藏版7.1G】

[剧情电影]《罗塞塔》(1999)高清片源下载【夸克网盘资源1080P高清收藏版】-319影社

【特别提醒:打开手机夸克app扫码即可获取高清片源,完整观看和下载请转存,不然只能试看2分钟】

[剧情电影]《罗塞塔》(1999)高清片源下载【夸克网盘资源1080P高清收藏版】-319影社

基本信息

  • 上映时间:1999 年 9 月 22 日(法国)
  • 外文名称Rosetta
  • 导演:让 - 皮埃尔・达内、吕克・达内
  • 编剧:让 - 皮埃尔・达内、吕克・达内
  • 主演
    • 艾米莉・德奎恩 饰 萝赛塔
    • 法布里齐奥・隆吉奥内 饰 里基
    • 安妮・耶和诺 饰 萝赛塔母亲
  • 类型:剧情
  • 片长:95 分钟
  • 制片国家 / 地区:法国、比利时
  • 语言:法语
  • 豆瓣评分:8.2
  • 获奖情况:第 52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、最佳女演员奖

核心剧情

18 岁的萝赛塔(艾米莉・德奎恩 饰)与酗酒的母亲挤在一辆破旧的拖车里生活。母亲终日与底层男人厮混,生存的重担完全压在萝赛塔肩上。她像一头受惊的野兽,在比利时小城的工业区疯狂寻找工作,甚至为了一份雪糕车售货员的职位,不惜背叛唯一的朋友里基(法布里齐奥・隆吉奥内 饰)—— 当里基好心帮她争取到工厂临时工名额时,她却暗中举报里基偷换工厂零件,只为取而代之。

生存的压力让萝赛塔变得偏执暴躁:她每天凌晨偷接邻居的水管打水,用石头砸开自动贩卖机偷取食物,甚至在母亲醉酒后恶语相向。当她终于获得雪糕车的工作时,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街头,醒来后发现车钥匙丢失,绝望之下用皮带勒颈自杀。然而皮带突然断裂,她瘫倒在泥泞中,听到不远处里基正在吹奏口琴 —— 这个被她伤害的男孩,仍在默默关注着她。

片尾,萝赛塔捡起掉落的口琴,踉跄着走向拖车,母亲在车内哼起不成调的歌谣。镜头始终紧贴她沾满污泥的运动鞋,仿佛在泥泞中艰难跋涉的,不仅是这个少女,更是所有在底层挣扎的灵魂。

影片特色

纪实美学的极致呈现

达内兄弟用手持摄影制造沉浸式体验:

  • 跟拍长镜头:萝赛塔在工厂走廊狂奔的 3 分钟长镜头,镜头随她的喘息剧烈晃动,观众能感受到她胸腔的起伏;
  • 环境声主导:删除背景音乐,以拖车铁皮的敲击声、工厂机器的轰鸣、街头车辆的呼啸构成声景,强化现实压迫感;
  • 自然光运用:所有场景采用现场光,萝赛塔偷水时,路灯在她脸上投下的阴影随动作变幻,宛如一幅生存速写。

人物塑造的去戏剧化

艾米莉・德奎恩的表演充满原始力量:

  • 肢体语言:她抱臂走路时肩胛骨高耸,像随时准备攻击的猫;领取救济金时,手指反复摩擦申请表边缘直至纸张起毛;
  • 表情控制:唯一一次流泪是在自杀未遂后,眼泪并非滑落而是凝结在睫毛上,与她咬碎牙齿的狠戾形成反差;
  • 细节伏笔:她始终穿着不合脚的男式皮鞋,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,成为贯穿全片的生存隐喻。

社会议题的冷峻解剖

影片聚焦比利时 90 年代失业潮:

  • 空间符号:拖车公园的铁皮棚与工厂的钢筋结构形成镜像,暗示底层人群被工业化进程挤压;
  • 食物意象:萝赛塔偷来的面包、融化的雪糕、发酸的牛奶,这些食物的变质过程,对应她被生存扭曲的人性;
  • 阶级隐喻:当萝赛塔砸碎自动贩卖机时,掉落的巧克力棒与硬币滚入排水沟,镜头长时间停留在漂浮的包装纸上,象征资本对底层的吞噬。

观看建议

  • 关注镜头的身体叙事:达内兄弟刻意避免正面拍摄萝赛塔的脸,更多通过背部、手部、脚步的动作展现心理。注意她在工厂操作机器时,手臂肌肉的紧绷与颤抖,这些细节比台词更具冲击力。
  • 对比《流浪者之歌》的底层书写:同以边缘青年的生存为主题,《流浪者之歌》用诗意镜头美化苦难,本片以粗粝质感直击现实。可思考两者对 “底层尊严” 的不同态度 —— 前者是浪漫化的怜悯,后者是冷峻的解剖。
  • 留意细节的象征意义:萝赛塔始终携带的红色发带,在自杀时被扯断,散落在泥地里的片段像滴血的伤口;里基的口琴旋律在她自杀时响起,暗示暴力之外尚存的微弱温情。

同类型同主题相似电影推荐

1. 《寄生虫》(2019,奉俊昊)

  • 相似点:同以阶级差异为核心,通过细节展现底层生存智慧,手持摄影增强代入感。
  • 对比:《寄生虫》用黑色幽默包装社会批判,本片以纪实手法呈现绝望;前者是精心设计的戏剧冲突,后者是未经修饰的生活切片。

2. 《我是布莱克》(2016,肯・洛奇)

对比观看建议:同聚焦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困境,《我是布莱克》用书信体记录官僚系统的冷漠,本片以个体挣扎展现资本暴力。可对比两者对 “制度性暴力” 的不同呈现 —— 前者是理性的控诉,后者是感性的呐喊。

3. 《佛罗里达乐园》(2017,肖恩・贝克)

  • 相似点:同以边缘儿童的视角观察底层生活,用明亮色调与残酷现实形成反差,手持摄影营造生活流质感。
  • 对比:《佛罗里达乐园》通过儿童的天真消解苦难,本片以少女的暴戾直面生存本质;前者是苦中作乐的温情,后者是走投无路的绝望。